摘 关于哲学
|-转 形而上学究竟是什么意思?它与辩证法是什么关系?
我小时候被这两个概念折磨得死去活来,好几次都想搞清楚,却又怎么也搞不清楚,感觉自己离答案很近了,但每次要触摸到答案时,却又犯了迷糊。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形而上学”一词有两重意思。教科书在提到“形而上学”时,从来不提及是广义的形而上学,还是引申的狭义的形而上学,直接就把形而上学的概念劈头盖脸的砸过来,我哪里理解得清楚啊。至今我想不明白,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教科书总是不说清楚呢。如今我基本理解这个概念了,我大致的讲一下吧。
古希腊有一个大学者,叫亚里士多德,他很博学多才,他把他的学识都写进书籍里。由于学识实在太过丰富,一本书写不完,就写了很多本。后人在整理他的书时,觉得书籍太多,太不方便,就想要给这些书进行分类整理。由于亚里士多德学识广博,书籍覆盖面很广,所以如何进行分类是个难题。后来有个学者想到一个办法,把那些研究具体事物的书籍归为第一类,起名Physics,也就是后来所称的“物理”。把那些研究非具体事物的书籍归位第二类,起名叫Philosophy,意思是“后面的一类(希腊语叫智慧)”,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哲学。于是哲学这个概念在西方就形成了,意指那些研究非具体事物的知识。
“Philosophy哲学”这个词汇第一次进入东方文化圈时,并不是被翻译成“哲学”二字的,中国也不是第一个接触到这个词的国家,而是一个日本学者把它引入到了日本,然后再传到了中国。这个日本学者在翻译的时候,根据中国古代典籍《易经》里的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将Philosophy翻译成“形而上学”四个字。之所以这么翻译,因为中国古代也有对知识进行分类的尝试,而且分类的方法同给亚里士多德书籍分类的方法差不多。古代中国学者认为,那些研究具体事物(器)的知识,都是以有“形”物体为研究对象的,算是对形的学问。那些研究普遍规律的知识(道),研究的都是有“形”物体以外的道理,看上去还比那些研究有形物体的学问更高级、更上等、更根本吧,所以就叫“形而上”,意指有形器物以外的知识。其实形而上学指的就是哲学。
坏就坏在,“形而上学”这个词后来被赋予了两重含义。广义的形而上学,指的就是哲学,哲学界的各路门派,都可以用“(广义)形而上学”来概括。像黑格尔的辩证哲学也是哲学的一种,所以辩证哲学自己也是(广义)形而上学中的一支。
或许有同学会问,既然辩证哲学也是(广义)形而上学的一支,那么辩证哲学为什么还要不停的批评形而上学呢,这不是自己骂自己吗。我就是在这里犯迷糊的,迷糊了好多年。
之所以出现这种“自己骂自己”情况,是因为“形而上学”一词,还有另一重狭义的指向。狭义的形而上学,特指辩证哲学出现之前的哲学。
现在,哲学界已经统一用词了,不会再产生歧义了。整体的哲学,就叫“哲学”,一般不再叫“形而上学”了。辩证哲学之前的哲学、之后的哲学,各路门派都叫“哲学”。“形而上学”一词,只取狭义,专指辩证哲学出现以前的哲学。现在明白这个用词规范,大家就不用犯迷糊了。
于是就有了:哲学=(狭义)形而上学+辩证哲学。“(广义)形而上学”一词一般不再使用。
辩证哲学批评形而上学,其实批评的是(狭义)形而上学,并没有批评(广义)形而上学,所以并不存在“自己骂自己”的情况。
那么形而上学哲学,和辩证哲学,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我通俗的讲一讲,不搬教科书,搬了你们也看不懂,我也不会搬。
在辩证哲学出现之前,哲学家们一直有一种感觉,觉得这个世界尽管很复杂,但究其根源,世界仅仅是被一个规律,或者少数几个规律所支配。
既然如此,我们根本不需要把世界上每一个事物都研究一遍,那样太费劲了。我们只要找出那些基本规律,再把基本规律研究一遍,我们就能解释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了,省时又省力。
正如哲学家泰勒斯所说“哲学家的任务就是解答世界上所有的问题”。我一直以为他打算一个一个的解答,那多累啊。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哲学家们会寻找事物规律,有时候一个规律就能解答1000个问题呢。
比如说,我们发现水具有流动性,酒也具有流动性,果汁、血液都具有流动性。于是我们总结出一个道理,世界上所有的液体都有流动性。有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需要把世界上每一种液体都研究一遍,只要它是液体,那就有流动性。你看,掌握一个基本规律之后,多方便、多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