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哲学家
人生的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仅在于生存。—— 亚里士多德
(没有查到这句话是亚里士多德在哪里说的)
(我对这个选人以及排名顺序保留怀疑的权利202109260217)
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哲学家
这些伟大的先贤们的哲学思想直接影响了他们当时所生活的社会,或者是生活规则。直到现在他们的思想依然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
第十位:大卫·休谟(David Hume,公元1711年—公元1776年,苏格兰)
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历史学家的大卫·休谟被认为领导了近现代新怀疑主义。在他提出的假设中,他自称发现了人类最原始的本性。这一理论在一开始被当做是放肆妄想的东西被人所排斥。他也假设人类的行为是被热情主导而不是理性,并且他鼓励自由意识体系。由于对探索我们已知的和未知的东西,他的哲学建立了认知科学的研究基础。
大卫·休谟
恨也罢,爱也罢,思想、感觉、观察也罢,无非都是在领悟。—— 大卫·休谟
第九名: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1980年,法国)
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萨特认为人是有意识的,就是意味着自由想象,自由选择,并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因此他得出结论:如果上帝存在,而人不自由。如果人自由,那么上帝就不存在。他认为,如果我们能觉察到什么,那么我们一定认识到我们觉察到它。他的思想使他致力于开创性工作,即存在与虚无主义探索,并且成为公众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思想对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要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让-保罗·萨特
对于过去我无能为力,但我永远能改变未来。—— 让-保罗·萨特
第八名: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1704年,英国)
17世纪后期,约翰·洛克提出人在刚出生时思想是一张白纸。他还呼吁追求生命、自由、财产等人权,他提出的自然法认为这些权利非常重要,并且政府有责任不惜一切代价去保护公民这些权利。
洛克的文章中提到人类本性,他的有关于政府的两篇文章论述鼓励了其他启蒙思想家去探索,更是推动法国和美国革命的背后意识形态力。
约翰·洛克
心灵之爱真理,有过于眼睛之爱美丽。—— 洛克
第七名: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年,法国)
让-雅克·卢梭
让-雅克·卢梭,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法国大革命的先驱。《社会契约论》的作者,卢梭的政治思想对理解现代民主非常重要,以他对人类的本性和人类学的研究为基础,卢梭总结出了“人生而自由,但却又无时无刻都处于枷锁中”这一结论,为了加大这一自相矛盾的说法,卢梭提出理想化的政治结构,引证公民对国家的责任。同时国家也有义务去保护公民与生俱来的拥有自由权利的责任。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卢梭
第六名: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
苏格拉底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宣称未被认可的生活是不值得经历的,苏格拉的的哲学思想聚焦于公正和品德,这种辩证法策略的研究形式是深入考虑特定的问题,从而揭示了普遍的真理。这一过程现在被认为是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意即当有问题时就问问题,而不是对假设保持认同,或对权威的认同,这不循规蹈矩。但也许他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言论是: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不知道,狠狠的评判的统治雅典的经营阶层,因此他被认为不敬畏神灵和鼓动年轻人反叛而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为知识殉道,成了西方传奇的哲学之父。
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 苏格拉底
第五名: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孔子...
|-摘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范畴篇
范畴篇【l】 当事物只有一个共同名称,而和名称相应的实体的定义则有所区别时,事物的名称就是“同名异义的”;例如,“人”和“肖像”都可以叫做“动物”,因为这只是它们的共...
范畴篇
【l】 当事物只有一个共同名称,而和名称相应的实体的定义则有所区别时,事物的名称就是“同名异义的”;例如,“人”和“肖像”都可以叫做“动物”,因为这只是它们的共同名称,而和名称相当的实体的定义则是有所区别的,因为如若要定义,指出人和肖像作为动物是什么,那么就得对每一种情况加以适当的定义。
当事物不仅具有一个共同名称,而且与名称相应的实体的定义也是同一的,那么事物的名称就是“同名同义的”。例如,“人”和“牛”都可以叫做“动物”,这个名称对于人和牛来说是共同的,而且其实体的定义也是同一的。因为如若要定义这两者作为“动物”,各是指什么,那么就得给这两个特殊的名称以同样的定义。
当事物自身的名称是由某些其他的名称而来,但词尾有所不同,那么这种名称就是派生的。如“语法家”从“语法”一词而来,“勇士”从“勇敢”一词而来。
【2】语言的表达,或者是复合的,或者是简单的。复合的表达,如“人跑”,“人得胜”;简单的表达,如“人”、“牛”、“跑”、“得胜”。
其中,有些事物能述说一个主体,但并不依存于一个主体,例如,“人”能述说某一个别的人这一主体,但并不存在于这一主体之中。有些事物则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但并不能述说一个主体(所谓“依存于一个主体”,我并非指像部分依存于整体那样,而是指离开了主体它便不能存在);例如,某种语法知识就存在于心灵这种主体中,但并不述说一个主体。再如,“白”存在于身体这一主体中(因为所有的颜色都存在于身体表面),但并不能述说一个主体。有些事物不仅述说一个主体,而且还存在于一个主体中,如“知识”既存在于心灵这个主体中,而且还述说“语法”这个主体。有些事物既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中,也不述说一个主体,如某一个别的人和个别的马。这样的事物既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中,也不述说一个主体。一般说来,个体和在数目上单一的事物决不可能述说一个主体。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并不妨碍它存在于一个主体中,因为某种个别的语法知识就存在于心灵这个主体中。
【3】当用一事物来表述作为主体的另一事物时。一切可以表述宾词的事物,也可以被用来表述主体。例如,“人”可以表述某一个别的人,“动物”可以表述人;所以“动物”也可以被用来表述某一个别的人,因为这个个别的人既是人又是动物。
当一些种是并列的并且有所不同时,属差在种类上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动物”和“知识”这两个种。动物的属差是“有脚的”、“两脚的”、“有翼的”、“水栖的”。但这些并不是知识的属差,因为一种知识和另一种知识的区别并不是以“两脚的”来确定。
但如若有些种隶属于另一些种,那么就没有什么妨碍它们具有相同的属差。因为较大的种可以表述较小的种。所以,宾词的所有属差也将是主词的属差。
【4】一切非复合词包括: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何地、何时、所处、所有、动作、承受。举个例子来说,实体,如人和马;数量,如“两肘长”、“三肘长”;性质,如“白色的”、“有教养的”;关系,如“一半”、“二倍”、“大于”;何地,如“在吕克昂”、“在市场”;何时,如“昨天”、“去年”;所处,如“躺着”、“坐着”;所有,如“穿鞋的”、“贯甲的”;动作,如“分割”、“点燃”;承受,如“被分割”、“被点燃”。
这些词自身并不能产生任何肯定或否定,只有把这样的词结合起来时,才能产生肯定和否定。因为,所有的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必然被看作或者是真实的,或者是虚假的。而非复合词既没有真实,也没有虚假,如人、白、跑、得胜等等。
【5】 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一个主体之中,如“个别的人”、“个别的马”。而人们所说的第二实体,是指作为属而包含第一实体的东西,就像种包含属一样,如某个具体的人被包含在“人”这个属之中,而“人”这个属自身又被包含在“动物”这个种之中。所以,这些是第二实体,如“人”、“动物”。
从上述可以清楚地看到,述说一个主体的名称和定义,也一定能表述一个主体,如“人”能述说作为主体的某个具体的人,也能表述其名称。因为人乃是某个具体的人的表语,人的定义可以用来表述某个具体的人,因为某个具体的人既是人又是动物,而属的名称和定义都能够表述一个主体。...
|-摘 亚里士多德-智库百科
https://wiki.mbalib.com/wiki/%E4%BA%9A%E9%87%8C%E5%A3%AB%E5%A4%9A%E5%BE%B7 亚里士多德(希腊语:Αριστοτέλης,英语:Aristotle,前384年...
https://wiki.mbalib.com/wiki/%E4%BA%9A%E9%87%8C%E5%A3%AB%E5%A4%9A%E5%BE%B7
亚里士多德(希腊语:Αριστοτέλης,英语:Aristotle,前384年—前322年3月7日)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也是亚历山大帝的老师。他在许多领域都留下广泛著作,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一些人认为亚里士多德发展出的学派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延伸,一些人则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所代表的是古代哲学里最主要的两大学派。
目录[隐藏] |
[编辑]
亚里士多德生平简介
亚里士多德生于富拉基亚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这座城市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亚里士多德是马其顿王室医师的儿子,从小对自然科学特别爱好,也很钻研。父亲经常教给他一些解剖和医学的知识,他有时也帮助父亲作一些外科手术。亚里士多德17岁那年前往雅典,成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前347)的大弟子,从事学习和研究长达20年之久。他好学多问,才华横溢,成绩突出,柏拉图夸他是“学院之灵”。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担任了年仅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宫廷教师。公元前340年亚历山大摄政,亚里士多德回到家乡。公元前335年他重返雅典,创办了一所吕克昂学院,独树一个新的哲学学派。由于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常常在花园里散步的时候讨论问题,当时人们就称它为逍遥学派。
公元前323年夏天,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回师巴比伦的途中病故。从此,亚里士多德在政治上开始不得志。他决定离开雅典,离开吕克昂学院回到母亲的故地过隐居生活。公元前322年因病逝世,葬在卡尔基,终年62岁。
[编辑]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推理
对于逻辑,人们的理解各不相同。一种普遍的理解是,逻辑是关于思维的科学,探讨的是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逻辑不研究思维的内容,而研究思维形式。就思维形式而言,逻辑研究的是内容各不相同的命题所具有的共同结构,以及内容各不相同的推理所具有的共同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即命题形式和推理形式。三段论推理的共同逻辑形式是:“所有M都是P,所有S都是M,所以所有S都是P”。此外,逻辑除了探讨各种逻辑形式外,还探讨正确运用逻辑形式所必须遵循的基本的逻辑规律,比如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这样,关于逻辑的认识就从思维形式过渡到逻辑形式,从思维规律过渡到逻辑规律。简而言之,逻辑是关于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科学。这种关于逻辑对象和性质的认识,基本上是在中世纪以后形成的,反映了近代的逻辑观念。应该说,上述关于逻辑的看法体现了对于逻辑这门学科的较为普遍的认识,这种认识不能说是没有道理的,但有待进一步明确。比如它需要对于思维做一个交代,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再比如,它可能需要说明逻辑学对思维的研究与其他科学(包括心理学)的不同,这也并非易事。但我们认为它的主要不足在于,一方面没有突出逻辑研究的对象——推理,另一方面没有揭示逻辑科学的本质特征——探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必然性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这种关于逻辑的认识与亚里士多德的认识是不同的。...
|-摘 柏拉图-智库百科
https://wiki.mbalib.com/wiki/柏拉图_%28哲学家%29
柏拉图也译为帕拉图(Plato,希腊语:Πλάτων)——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目录[隐藏] |
[编辑]
柏拉图简介
名字的由来: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却又何以改称“柏拉图”。
溯其源,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因此体育老师就替他取了“柏拉图”一名,“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后来,柏拉图的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今。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
|-摘 柏拉图-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F%8F%E6%8B%89%E5%9B%BE/85471?fr=aladdin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编辑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F%8F%E6%8B%89%E5%9B%BE/85471?fr=aladdin
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
编辑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苏格拉底。
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在他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正确性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概念"论和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也是柏拉图哲学的基石。他的"回忆说"认为认识就是回忆,坚持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他的理念论承继了旧氏族时代的"因袭的观点和思想方式",带有许多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因素。
- 中文名
- 柏拉图
- 外文名
- Πλατών
- 别名
- 阿里斯托勒斯(Aristocles)
- 国籍
- 古希腊
- 出生地
- 雅典
- 出生日期
- 公元前427年
- 逝世日期
- 公元前347年
- 主要成就
- 四联剧
目录...
|-转 安·兰德-百度百科
20210117
安·兰德(Ayn Rand,1905年2月2日——1982年3月6日),原名阿丽萨·济诺维耶芙娜·罗森鲍姆(俄文:Алиса Зиновьевна Розенбаум),俄裔美国人,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小说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她的哲学理论和小说开创了客观主义哲学运动,她同时也写下了《源泉》(The Fountainhead)、《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等数本畅销的小说。
个人主义的概念、理性的利己主义(“理性的私利”)、以及彻底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她相信人们必须透过理性选择他们的价值观和行动;个人有绝对权利只为他自己的利益而活,无须为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但也不可强迫他人替自己牺牲;没有任何人有权利透过暴力或诈骗夺取他人的财产、或是透过暴力强加自己的价值观给他人。她的政治理念可以被形容为小政府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虽然她从来没有使用第一个称呼自称过、而且相当厌恶第二个称呼。
兰德的小说所要表达的目标是要展示她理想中的英雄:一个因为其能力和独立性格而与社会产生冲突的人,但却依然奋斗不懈朝她的理想迈进。
目录
1人物经历▪早年生涯▪移民和婚姻▪晚年▪健康恶化和去世2小说作品|-转 形而上学究竟是什么意思?它与辩证法是什么关系?
我小时候被这两个概念折磨得死去活来,好几次都想搞清楚,却又怎么也搞不清楚,感觉自己离答案很近了,但每次要触摸到答案时,却又犯了迷糊。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形而上学”一词有两重意思。教科书在提到“形而上学”时,从来不提及是广义的形而上学,还是引申的狭义的形而上学,直接就把形而上学的概念劈头盖脸的砸过来,我哪里理解得清楚啊。至今我想不明白,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教科书总是不说清楚呢。如今我基本理解这个概念了,我大致的讲一下吧。
古希腊有一个大学者,叫亚里士多德,他很博学多才,他把他的学识都写进书籍里。由于学识实在太过丰富,一本书写不完,就写了很多本。后人在整理他的书时,觉得书籍太多,太不方便,就想要给这些书进行分类整理。由于亚里士多德学识广博,书籍覆盖面很广,所以如何进行分类是个难题。后来有个学者想到一个办法,把那些研究具体事物的书籍归为第一类,起名Physics,也就是后来所称的“物理”。把那些研究非具体事物的书籍归位第二类,起名叫Philosophy,意思是“后面的一类(希腊语叫智慧)”,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哲学。于是哲学这个概念在西方就形成了,意指那些研究非具体事物的知识。
“Philosophy哲学”这个词汇第一次进入东方文化圈时,并不是被翻译成“哲学”二字的,中国也不是第一个接触到这个词的国家,而是一个日本学者把它引入到了日本,然后再传到了中国。这个日本学者在翻译的时候,根据中国古代典籍《易经》里的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将Philosophy翻译成“形而上学”四个字。之所以这么翻译,因为中国古代也有对知识进行分类的尝试,而且分类的方法同给亚里士多德书籍分类的方法差不多。古代中国学者认为,那些研究具体事物(器)的知识,都是以有“形”物体为研究对象的,算是对形的学问。那些研究普遍规律的知识(道),研究的都是有“形”物体以外的道理,看上去还比那些研究有形物体的学问更高级、更上等、更根本吧,所以就叫“形而上”,意指有形器物以外的知识。其实形而上学指的就是哲学。
坏就坏在,“形而上学”这个词后来被赋予了两重含义。广义的形而上学,指的就是哲学,哲学界的各路门派,都可以用“(广义)形而上学”来概括。像黑格尔的辩证哲学也是哲学的一种,所以辩证哲学自己也是(广义)形而上学中的一支。
或许有同学会问,既然辩证哲学也是(广义)形而上学的一支,那么辩证哲学为什么还要不停的批评形而上学呢,这不是自己骂自己吗。我就是在这里犯迷糊的,迷糊了好多年。
之所以出现这种“自己骂自己”情况,是因为“形而上学”一词,还有另一重狭义的指向。狭义的形而上学,特指辩证哲学出现之前的哲学。
现在,哲学界已经统一用词了,不会再产生歧义了。整体的哲学,就叫“哲学”,一般不再叫“形而上学”了。辩证哲学之前的哲学、之后的哲学,各路门派都叫“哲学”。“形而上学”一词,只取狭义,专指辩证哲学出现以前的哲学。现在明白这个用词规范,大家就不用犯迷糊了。
于是就有了:哲学=(狭义)形而上学+辩证哲学。“(广义)形而上学”一词一般不再使用。
辩证哲学批评形而上学,其实批评的是(狭义)形而上学,并没有批评(广义)形而上学,所以并不存在“自己骂自己”的情况。
那么形而上学哲学,和辩证哲学,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我通俗的讲一讲,不搬教科书,搬了你们也看不懂,我也不会搬。
在辩证哲学出现之前,哲学家们一直有一种感觉,觉得这个世界尽管很复杂,但究其根源,世界仅仅是被一个规律,或者少数几个规律所支配。
既然如此,我们根本不需要把世界上每一个事物都研究一遍,那样太费劲了。我们只要找出那些基本规律,再把基本规律研究一遍,我们就能解释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了,省时又省力。
正如哲学家泰勒斯所说“哲学家的任务就是解答世界上所有的问题”。我一直以为他打算一个一个的解答,那多累啊。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哲学家们会寻找事物规律,有时候一个规律就能解答1000个问题呢。
比如说,我们发现水具有流动性,酒也具有流动性,果汁、血液都具有流动性。于是我们总结出一个道理,世界上所有的液体都有流动性。有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需要把世界上每一种液体都研究一遍,只要它是液体,那就有流动性。你看,掌握一个基本规律之后,多方便、多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