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互联网相关
|-转 奧利弗·斯通北京電影節上呼籲中國正視歷史
狄雨霏
2014年4月18日
他稍後在專題討論期間表示。「那都是陳詞濫調。我們不是要拍旅遊電影,不是要拍以村姑為主題的明信片。我們對此不感興趣。我們需要了解歷史,感受中國,探討毛澤東等重要人物,探討文革。」斯通的發言引來了觀眾的笑聲和掌聲。參與論壇的還有派拉蒙影業公司(Paramount Pictures)的首席運營官弗雷德里克·亨茨貝瑞(Frederick Huntsberry)和《地心引力》(Gravity)導演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
電影節官方記錄刪除了斯通在討論會上有關維族人及藏族人的言論,中國的審查制度由此可見。

「你們說要合拍,但是又不願意麵對中國的歷史,你們根本不願意去談論它,要談也是在規定的範圍之內,」斯通對全神貫注的觀眾說。他曾三次獲得奧斯卡導演獎,拍出了《薩爾瓦多》(Salvador)、《野戰排》(Platoon)和《生於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等備受讚揚的影片。20年來,他一直想在中國拍攝一部好電影,但卻未獲成功,這番話表示了他的不滿。
觀眾——他們大多是電影和媒體專業人士,其中許多都是中國人——對斯通的發言報以熱烈掌聲。斯通說,他經常大膽批評自己的祖國美國,所以認為自己也有資格批評其他國家。斯通這番話是在就合拍電影進行專題討論時說的,地點是天安門廣場旁邊富麗堂皇的北京飯店。
這些言論是在這次官方電影節的第二天發佈的;影院管理者一直在私下批評電影節,因為官方直到周二即電影節開幕前一天才公布影片的放映日期和播放地點,致使公眾很難參與,減少了影院收入。此次電影節是第四屆,將在北京各處播放大約280部影片,其中包括一些很少乃至從未在中國公映的經典之作,比如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主演的《無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以及許多當代歐洲和中國電影。
根據現場錄音,斯通說,「20世紀90年代初我就來過中國,我曾多次嘗試在這裡拍攝電影,準確說是三次,但是都碰了壁。」
他說,「我想你們應該知道,我在我長達12小時的系列紀錄片《不為人知的美國歷史》(The Untold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中對美國提出了大量批評,所以我認為,我也有權利批評其他國家。而我可以告訴你們,這真的很難。」
「90年代初,我曾嘗試拍攝一部關於毛澤東的電影。但是最終碰了壁。」
斯通說,然後他又嘗試拍攝閔安琪(Anchee Min)的回憶錄《紅杜鵑》(Red Azalea),書中的故事「發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它講述了在專政年代尋找愛的故事,其中還包括女同性戀的內容。這些內容都是中國避之唯恐不及的。他們也確實拒絕了我。他們說,『我們絕不會拍攝文化大革命題材的電影。』當時是1998年」。
他說,2008年,他曾嘗試製作一部關於中國面孔的北京奧運會紀錄片,「因為我喜歡中國面孔。」
「當時我的團隊很小,我們四處奔走,在北京街頭收集了大約100幅照片,或許是200幅。」他說,但「一名中國官員開始干預。他開始審查那些面孔。」
斯通說,接下來,「又有更多官員介入,你還沒弄明白是怎麼回事,他們就說,『嗯,這不是中國面孔』,『我們不想展示這張面孔』,『這看起來不像是會讓我們感到驕傲的面孔。我們不想向世界展示這張面孔』。」然後,這部片子被禁了。...